文化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重要范式。本書以英國伯明翰學派為中心考察文化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邏輯,主要運用歷史研究與邏輯研究相結合、總體研究與個案研究相結合、跨學科研究、比較研究等方法,對文化馬克思主義的概念、緣起,以及英國語境中文化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歷程、理論成果進行了探究,并分析了文化馬克思主
本書以一一對應的方式,結合胡塞爾的其他著作及手稿,對《笛卡爾式的沉思》這一20世紀著名哲學家胡塞爾的經典現(xiàn)象學導論著作中的五篇沉思予以細致的分析說明,就其中所涉及的現(xiàn)象學的重要問題進行了嚴謹?shù)挠懻撆c梳理,并且剖析了胡塞爾現(xiàn)象學研究中心所特有的概念、術語。該書簡潔明快,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沉思》的艱澀煩雜,是一部經典“先驗
本書試圖對這些理論分宏觀和微觀進行系統(tǒng)梳理,探討這些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理論的淵源關系,考察這些理論的基本內核,挖掘這些理論的現(xiàn)實意義,以凸顯這些理論的洞見與局限。書中首先沿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脈絡對這些理論的源起和流變進行梳理,分析它們與馬克思經濟學的淵源關系;其次在此基礎上,對它們的理論觀點進行分類、提煉和綜合,并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第五輯)》圍繞“新時期教研質量提升與新骨干教師培養(yǎng)”這一議題,從理論開掘、主題研討、實踐探索、研究新論四個維度展開討論。作者通過對葉瀾“教育理論—實踐觀”的理論開掘,幫助讀者讀懂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增進建構新型轉化融通關系的探究自覺;通過對葉瀾教師觀的主題研討,幫助讀者讀懂教師,提升教師轉型發(fā)
現(xiàn)代主義通常被認為是一系列創(chuàng)新行為,涵蓋藝術、建筑、音樂、電影和文學等領域,比如畢加索、喬伊斯和勛伯格的作品,像未來主義和達達主義這樣的運動,勒·柯布西耶引領的建筑學新風格,布萊希特、塞繆爾·貝克特的先鋒派戲劇,等等。那么,現(xiàn)代主義到底是什么?它從何時開始?現(xiàn)代主義已經結束了嗎? 本書漫游
本書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中的一部力作。作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特征是以永恒的歷史范疇為基礎,根據(jù)其嚴格的文化領域的批判,哈貝馬斯等理論家也存在不足。本書的目的在于擴展批判理論及其經濟系統(tǒng)的關鍵的主體間性觀念的范圍。本書分以下幾個論題:從建構論到物化論;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與資本主義批判;社會的資本化與交互的
本書以卷帙浩繁的中國歷史文化典籍為重要材料,以中國歷史上眾多人物在生死面前的不同抉擇為主題,分門別類地陳說各色人等的生死百態(tài)并略加分析。凡21類,178目,500余案例卷宗,涉及二三千古人,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了著名歷史人物在生死面前各不相同的心路歷程,并力圖透過古人對于生死的所思所想和所做所為,勾勒世俗眾生的生死百態(tài),進而揭示
為紀念中山大學哲學系已故著名哲學家朱謙之先生,弘揚其學貫中西的學術精神,中大哲學系創(chuàng)辦“中大謙之論叢”,論叢主要收錄國內外學者對于著名哲學家以及重要哲學論題的研究性論文�!冬F(xiàn)象學視域中的東西方心性思想研究》以心性問題為主題,以現(xiàn)象學為研究視角,收集了19篇專題文章。其中,包括9位中國學者的11篇論文:陳立勝討論儒家思想
本書是對《論死與不死》更清晰和更成熟的總結,費爾巴哈在這本書里反駁了宗教天國說與輪回說,認為這是對生命價值的貶損,認為不應該屈服于宗教的“無限度的然而確實是幻想的生命”,駁斥了被幻想的、超自然主義的人格,肯定了現(xiàn)實的、活的人格,認為人應該選擇“有限度的現(xiàn)實的生命”;同時還駁斥了宗教的“犧牲”觀點,認為這是對人生命尊嚴的
斯特勞森是20世紀形而上學復興的關鍵人物。在日常語言的背景下,斯特勞森以先驗論證為手段,以聯(lián)結主義為模型,提出了“描述的形而上學”的整體方案。本書以“自然語言的邏輯圖像”作為斯特勞森形而上學的題旨,在梳理斯特勞森的總體思想脈絡的基礎上,對其形而上學思想的基本主題、理論基礎、理論架構、后續(xù)發(fā)展及理論終局做出了漢語學界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