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的核心問題是“什么要平等”。收入平等主義者要求收入平等,福利平等主義者要求福利平等,古典功利主義者主張對所有人的效用賦予平等的權重,純粹的自由至上主義者要求所有的權利和自由都平等分配。有人要求平等地衡量每個人的效用,本書介紹了不同的主張及支撐其主張的理由,并對其進行了深入地分析,并探討了平等的一般特征。那么,什么是
本書從英國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喬納森·休斯的生態(tài)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出發(f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態(tài)性維護與生產力的生態(tài)化發(fā)展為研究重心,通過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深入挖掘、梳理,回擊了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缺失生態(tài)關懷的言論,維護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態(tài)性層面。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產力的生態(tài)化發(fā)展走向,揭示了生產力生態(tài)化發(fā)展不僅是解
本書是《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專家文庫》叢書之一,共收錄了作者研究人民主體思想的論文30篇,從人民主體思想的理論和實踐力量、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時代要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理論引領和政治保證3個方面,勾勒了唯物史觀中國化的大致輪廓,提出了“唯物史觀的當代表達”“人民本位的發(fā)展主體觀”“新時代人民主體思想的邏輯結構”等創(chuàng)新性觀點
本書在對經典作家著作進行細致研讀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學界在唯物史觀基本理論問題研究方面取得的積極成果,對唯物史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論做出重新認識,努力建構一套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唯物史觀解釋體系。在對唯物史觀傳統(tǒng)解釋體系在引證經典作家論述缺乏全面性與解釋重大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缺乏說服力兩大問題進行系統(tǒng)剖析的基礎上,本
本書在文本考察的過程中主要通過確立一個個思想路標,在思想史境域中,辨清馬克思思想的生成過程與根本超越之處。澄清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唯物史觀境域,闡明二者共生共長、互為推進的內在關系,對于整體把握馬克思思想的理論特質以及指導現(xiàn)實實踐都有著重要意義。
本書圍繞唯物史觀及其社會形態(tài)理論與大的歷史時代觀,勾勒出相對完整的邏輯體系,揭示了唯物史觀的當代價值,最后落腳在鑄就中華思想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學派上。全書共分六編,各編內容基本上按寫作或發(fā)表時間排序,反映了理論創(chuàng)新循序漸進、與時俱進的品質。開篇緒論強調堅守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性;全書主體結構由
本書分“唯物史觀與歷史科學”“自然史和人類史”“人類歷史的演進”“關于世界歷史的研究”“歷史發(fā)展的辯證觀點”“歷史研究的方法”“歷史進步和歷史評價”七個部分,梳理了經典作家關于歷史的重要論述,呈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歷史的基本觀點。
《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歷史唯物主義》以重新解讀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文本為基礎,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了新的闡釋,明確提出:歷史唯物主義所關注、所要解答的基本問題,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即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以實踐為出發(fā)點解答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使歷史唯物主義展現(xiàn)出一個新的世界圖景。因此,
《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xiàn)代闡釋》以近代思辨的歷史哲學、現(xiàn)代批判(分析)的歷史哲學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歷史哲學為理論背景,重新審視和闡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明確提出: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哲學,歷史認識論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理論生長點,歷史本體論和歷史認識論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雙重職能;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應以馬
張靜如教授是中共黨史學基礎理論的開拓者,是這一研究領域中成果最多、影響最大的中共黨史學家,其代表性著作《唯物史觀與中共黨史學》立足于中共黨史學科的發(fā)展要求,結合中共黨史研究實踐,分析解釋中共黨史學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疇,涉及中共黨史學的理論建構、研究方法等重大學術基礎問題,從史學本體論、歷史認識論與史學方法論角度對黨史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