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收集了作者從西北崇山峻嶺到南方沿海,探尋部分人文遺跡、歷史殘影、佛地石窟的足跡和心聲。有甘肅燦爛的“仰韶文化”,有即將消失的民族民俗;有“人文始祖”的誕生地,有寺窟中前秦、北魏的佛雕殘肢。企圖找到現(xiàn)代社會中消亡的敬畏,見識到文明的真諦。
《潮青學刊》是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辦,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員會承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面向海內外公開出敝的學術年刊。主要收錄符合當代中國學術規(guī)范,遵循本學討《文稿格式》的有關潮油歷史文化的高層次、高水平研究成果,歡迎嘲內外學術同人踴躍賜稿。陳景熙主編的《潮青學刊(第2輯)》收錄悼念杜經(jīng)國教授詩文6則,潮汕歷史文
本輯是為紀念毛澤東《講話》發(fā)表70周年,展示該院文學研究成果的學術論文集。課題名曰:“延安文藝與20世紀中國文學”,論文集作者均為高校文學專業(yè)教授、副教授或研究生導師。他們從延安文藝的本體研究入手,以毛澤東《講話》精神為理論依據(jù),詳細、具體闡述延安文學與現(xiàn)當代文學的關系以及對現(xiàn)當代文學的影響。出版此書的意義在于:進一步
《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研究/潮學研究叢書》編著者林倫倫。 本書收集了13篇韓山師范學院學者關于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研究的學術成果,內容涉及潮州方言、潮州戲曲、傳統(tǒng)音樂機傳統(tǒng)工藝及民俗,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聯(lián)系歷史文化背景,進行跨學科的研究,展現(xiàn)了潮汕地區(qū)獨特的人文底蘊和藝術魅力。
本書由八章構成,內容包括為留學生服務的組織、留學生自己的組織、留學生的“都市建設夢”、“經(jīng)濟強國夢”、留學生與海派文學藝術、上�?茖W技術等,梳理、研究了中國留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于新中國成立前在上海的方方面面。
本書是一本匯集、梳理、展示老上海城市記憶的歷史讀物,分為“滬埠風物、申城珍檔、淞濱履痕、海上文脈、浦江硝煙”五輯。書中講述了老上海的發(fā)展歷程和諸多逸聞,涉及當?shù)鼐拔�、�?zhàn)事、出版、名人活動等。
《中華百年看天津》是天津博物館為展示近代天津歷史而創(chuàng)立的陳列品牌。展覽以在天津發(fā)生的具有國家歷史影響的事件和人物為主要素材,展示中華民族經(jīng)歷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難歷程,表現(xiàn)以生活在津沽大地的仁人志士為代表的中華兒女,為爭取民族獨立,實現(xiàn)國家富強而進行的浴血抗爭和艱苦卓絕的探索,不屈不撓的奮斗。本書由岳宏志主編。
《中國地方志集成》是輯錄舊地方志的大型叢書�!渡綎|府縣志輯》共收錄了山東省的舊地方志180種,95冊。其中府志10種,州志9種,縣志90余種。府志有濟南府、武定府、青州府、萊州府、登州府、沂州府、膠州、平度州、寧海州、東平州、濟寧直隸州、高唐州和臨清直隸州;所收方志中有明刻本、康熙本、乾隆本以及嘉慶、道光、咸豐、同治、
《一家一個天:牟家疃村的文化變遷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華北鄉(xiāng)村傳統(tǒng)文化的近現(xiàn)代轉型研究:以山東為例》的一部分,由筆者經(jīng)過5年的努力得以完成。筆者自幼生活在中國西北的鄉(xiāng)村,對鄉(xiāng)村有天然的親切感,也對鄉(xiāng)村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后來進入大學學習后,也比較關注中國農(nóng)村的問題,并且閱讀過一些相關著作。在此,筆者不想做冗長的學術史
《中國邊疆研究叢書:民國學人西南邊疆問題研究》介紹的是中國的邊疆研究在百余年的時間內相繼出現(xiàn)過兩次高潮:一次是在鴉片戰(zhàn)爭前后,其標志是西北邊疆史地研究的繁榮;另一次是在民國時期尤其是抗戰(zhàn)前后的20余年里(20世紀20—40年代間),其標志是“邊政學”的提出與展開。其中民國時期,學人對西南邊疆問題的研究,在中國邊疆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