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支撐起莎草紙上的文明,象形文字記錄人類的前世今生;三聯(lián)神、八元神、九柱神,世間萬物皆具神性。作者錢伯斯利用古埃及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如吉薩金字塔、莎草紙文本、荷魯斯之眼、羅塞塔石碑、獅身人面像等,與古埃及最偉大的神話,如奧西里斯的復活之旅、眾神與惡魔賽特的斗爭、眾神守護尼羅河水洪水季的到來等,結合古埃及33個王朝的更
本書稿以“一人一路一傳奇”、“一寺一塔一典范”、“一法一宗一祖庭”、“一譯一脈一傳承”、“一城一剎一寶藏”為單元,以絲綢之路和世界文化遺產(chǎn)為背景,以玄奘法師和大慈恩寺為線索,講述玄奘取經(jīng)、譯經(jīng)、開宗立派的故事,以及奘門弟子、大慈恩寺及大雁塔的沿革修繕、歷史文物遺存、歷代高僧以及法相唯識宗在日本、朝鮮的傳播等史實。
《全真道研究》第十三輯都收錄14篇學術文章,主要是對金元時期的王重陽敘事與形象嬗變、金元時期平度云山道教考、全真南傳與元代江南文人的全真書寫、明初武當山全真道士丘玄清考論、碑刻所見盛京都城隍廟的歷史變遷、碑刻所見三原城隍廟的全真華山派、從《干元觀碑》看閻祖派興起及全真道在茅山的傳播、明清時期全真道在河西走廊的傳播、清末
《道次第傳承師禱告文勝道啟門通釋》是由二十世紀塔爾寺蒙古高僧阿拉善夏茸·降央丹佩尼瑪所著的一部著作。這本書是對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的經(jīng)典論著《菩提道次第傳承師祈禱文勝道啟門》進行全面注釋的作品。它詳細解釋了原文中一些難懂的名詞和句子,并對經(jīng)典進行了精細的解讀。與一般的論著不同,這本書突出了重點,準確地闡釋了《菩提道次
本書是對清代高道閔一得所作的《古書隱樓藏書》進行點校。是根據(jù)清光緒年間湖州金蓋山純陽宮刻本(簡稱“金蓋本”),和民國五年起由萬啟型重刻頂批本(簡稱“萬本”)兩種版本進行綜合整理,并加以匯校。本叢書按內(nèi)容重新進行分卷排序。書稿記錄了龍門派第一代至第十四代近百人的生平事跡,是研究龍門派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閔一得他開宗創(chuàng)派,
本書是從學術的角度,以文獻為基礎,梳理了峨眉山佛教自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的發(fā)展過程,著重介紹了峨眉山佛教的形成、興盛和社會影響,以及與峨眉山佛教史相關的學術研究情況。
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卻缺少關照。人們擁擠在高節(jié)奏、充滿誘惑的現(xiàn)代生活中,難免心浮氣躁。 《訪寺記》是由作家青青十年來遍訪名山大川、名剎古寺,歷盡艱苦,以親身經(jīng)歷寫下的現(xiàn)代版《洛陽伽藍記》�?芍^一劑清涼貼,觸之生涼,讀之心靜。 從寒山寺到大昭寺,從金閣寺到淺草寺,或訪寺問情,或?qū)さ牢独�,或探�?/p>
雷思齊是宋元時期極具代表性的易學家,他流傳在世的易學著作有《易圖通變》和《易筮通變》。這些著作體現(xiàn)了雷氏對于《易》本原課題的自覺。為了解決這一課題,雷氏對宋以來的圖書易學進行了論衡和創(chuàng)新,確立了以“數(shù)”闡“原”的理路。本書從數(shù)的角度對雷氏易學進行研究,內(nèi)容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雷思齊生平,闡明其思想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
世俗化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主題,也是現(xiàn)代社會科學中的一種重要理論范式,上承宗教批判,下聯(lián)宗教多元化,主要涉及宗教在社會中尤其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形式和地位問題,對宗教中國化研究仍然具有理論借鑒意義。本書在研讀、領會和引用文獻的基礎上,圍繞三十多位西方理論作家的著述,對世俗化理論進行較系統(tǒng)分析和介紹,涉及世俗化理論的濫觴、發(fā)展、
本書內(nèi)容包括五章:唐代道教的繁榮與發(fā)展特點;理論影響——上清派對唐王朝政治思想的滲透;實踐參與——唐前期上清派道士與政治的互動;漸趨疏離——唐后期上清派與唐王朝的現(xiàn)實分歧;唐代其他道派與政治關系之比較。通過論述,總結出唐代上清派與政治之間的關系狀況,以及上清派在與唐代政治合作聯(lián)系的過程中發(fā)展情況。